庆长文库网

2023年高中生物伴性遗传知识要点归纳,菁选3篇(全文完整)-pg麻将胡了模拟器链接

pg麻将胡了模拟器链接-pg电子赏金女王模拟器试玩 > 专题范文 > 工作要点 > / 正文

2023-03-22 20:00:05

高中生物伴性遗传知识要点归纳1  一、名词:  1、染色体组型:  也叫核型,是指一种生物体细胞中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观察染色体组型最好的时期是有丝分裂的中期。  2、性别决定:一般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高中生物伴性遗传知识要点归纳,菁选3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高中生物伴性遗传知识要点归纳,菁选3篇(全文完整)

高中生物伴性遗传知识要点归纳1

  一、名词:

  1、染色体组型:

  也叫核型,是指一种生物体细胞中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观察染色体组型最好的时期是有丝分裂的中期。

  2、性别决定:一般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

  3、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叫做~。

  4、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叫做~。

  5、伴性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它的遗传方式是与性别相联系的,这种遗传方式叫做~。

  二、语句:

  1、染色体的四种类型:中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

  2、性别决定的类型:

  (1)xy型:雄性个体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xy),雌性个体含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xx)的性别决定类型。

  (2)zw型:与xy型相反,同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雄性,而异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雌性。蛾类、蝶类、鸟类(鸡、鸭、鹅)的性别决定属于“zw”型。

  3、色盲病是一种先天性色觉障碍病,不能分辨各种颜色或两种颜色。

  其中,常见的色盲是红绿色盲,患者对红色、绿色分不清,全色盲极个别。色盲基因(b)以及它的等位基因——正常人的b就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的相应位置上没有什么色觉的基因。

  4、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

  (在写色觉基因型时,为了与常染色体的基因相区别,一定要先写出性染色体,再在右上角标明基因型。):色盲女性(xbxb),正常(携带者)女性(xbxb),正常女性(xbxb),色盲男性(xby),正常男性(xby)。由此可见,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只要他的x上有 b基因就会色盲,而女性必须同时具有双重的b才会患病,所以,患男>患女。

  5、色盲的遗传特点:

  男性多于女性 一般地说,色盲这种病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不病)遗传给他的外孙子(隔代遗传、交叉遗传)。色盲基因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

  6、血友病简介:症状——血液中缺少一种凝血因子,故凝血时间延长,或出血不止;血友病也是一种伴x隐性遗传病,其遗传特点与色盲完全一样。

  三、难点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1)xy型的性别决定方式:雌性体内具有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xx),雄性体内具有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xy).减数分裂形成*时,产生了含有x染色体的*和含有y染色体的*.雌性只产生了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作用发生时,x*和y*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所以后代中出生雄性和雌性的机会均等,比例为1:1.

  (2)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如色盲、血友病、果蝇眼色、女娄菜叶形等遗传)

  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②属于交叉遗传(隔代遗传)即外公

   - - -

  ←

  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外正内负);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外负内正),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突触前膜 由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

  ①突触的结构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细胞体的膜 树突的膜

  ②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突触前膜

   ---

  ←

  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外正内负);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外负内正),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突触前膜由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

  ①突触的结构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细胞体的膜树突的膜

  ②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轴突→树突或胞体)

  ③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

  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

  (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

  ④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

  四、激素调节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

  激素进行生命活动的调节称激素调节

  3、血糖*衡的调节

  ①血糖正常值0.8-1.2g/l(80-120mg/dl)

  ①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

  ②肝糖元的分解

  ③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去向:①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

  ②血糖的合成肝糖元、肌糖元(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

  ③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②血糖*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布在胰岛外围)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浓度

  由胰岛b细胞(分布在胰岛内)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

  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血糖含量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促进血糖合成糖原、氧化分解或转变为脂肪(增加血糖去路);同时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减少来源)

  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③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它们之间存在着反馈调节.

  4、激素的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

  寒冷、过度紧张等

  刺激

  (促进)(促进)

  (抑制)(抑制)

  反馈调节(浓度高时)

  下丘脑有枢纽作用,调节过程中存在着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

  5、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注:激素是有机分子,信息分子,由腺体产生后,运输到各器官和细胞,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作用是间接的.

  6、水盐*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

  体温的相对稳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衡的结果.

  水盐*衡调节的重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

  7、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a、特点比较:

  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

  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

  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

  b、联系:二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

  (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五、免疫调节

  1、基础:免疫系统

  2、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

  吞噬细胞

  免疫细胞

  (发挥免疫淋巴细胞t细胞

  作用细胞)b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物质)

  3、免疫系统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4、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非特疫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体液免疫

  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若病原体两道防线被突破由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5、抗原与抗体:

  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病毒、细菌、自身组织、细胞、器官)

  抗体: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蛋白质.(具有特异性)

  6、体液免疫的过程: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抗体

  记忆细胞

  (二次免疫)

  a、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强,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

  b、b细胞的感应有直接感应和间接感应,没有t细胞时也能进行部分体液免疫;

  c、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的;

  d、浆细胞来自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

  7、细胞免疫的过程: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淋巴因子

  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作用:

  (二次免疫)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破裂

  (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场所)

  8、免疫系统疾病:

  免疫过强自身免疫病

  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免疫过弱、艾滋病(*)a、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rna;

  b、主要是破坏人体的t细胞,使免疫调节受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

  c、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9、免疫学的应用:

  a、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

  b、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c、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第三章:

  六、生长素的发现:

  1、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基部起作用;

  2、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3、琼脂块有吸收、运输生长素的作用;

  4、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

  5、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七、生长素的合成: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色氨酸→生长素)

  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又称极性运输;

  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素旺盛部位.

  八、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是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2、作用:

  a、促进细胞的生长;(伸长)

  b、促进果实的发育(培养无籽番茄);

  c、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d、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

  3、特点具有两重性:

  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生长素发挥的作用与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根〈芽〈茎).

  九、其他植物激素:

  1、恶苗病是由赤霉素引起的,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5、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6、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7、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优点: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如:2、4-d奈乙酸.

  第四章:

  十、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逐个计数针对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b、计算方法:植物:样方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取*均值;

  动物: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计算公式:n=m×n/m.

  估算的方法昆虫:灯光诱捕法;

  微生物:抽样检测法.

  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

  c、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5、性别比例: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十一、种群数量的变化:

  1、“j型增长”a、数学模型:(1)nt=n0λ

  (2)曲线(如右图)

  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2、“s型增长”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曲线中注意点:

  (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k/2处增长率最大.

  3、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

  十二、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意义: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与纬度、环境污染有关.

  3、群落中种间关系:

  捕食(甲图)

  竞争(乙图)

  互利共生(丙图)

  寄生

  丙

  4、群落的空间结构:

  a、定义: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b、包括: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意义: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

  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

  水*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十三、群落的演替:

  1、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森林阶段(顶级群落)

  (缺水的环境只能到基本植物阶段)

  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发芽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第五章

  十四、生态系统

  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自然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结构:组成结构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硝化细菌等

  消费者主要有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

  寄生动物(蛔虫)

  异养生物

  分解者主要是细菌、真菌、还有腐生生活的动物(蚯蚓)

  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

  营养结构

  食物网在食物网之间的关系有竞争同时存在竞争.食物链,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

  4、生态系统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1)、能量流动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

  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b、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c、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桑基鱼塘)

  2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作物除草、灭虫)

  1.定义: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物质循环2.特点: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3.举例碳循环:

  碳循环的形式:co2

  大气中co2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

  减少温室效应的措施:

  1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新能源.

  2植树造林,保护环境.

  两者关系:

  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作为物质循环动力

  5、实践中应用:a.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

  b.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c.能量多极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d.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物理信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可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来自于生物.

  6、信息传递①信息种类化学信息通过信息素传递信息的,如,植物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

  行为信息通过动物的特殊行为传递信息的,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都可以传递(如:孔雀开屏、蜜蜂舞蹈)

  ②范围:在种内、种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③信息传递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

  信息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④应用:a.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如:模仿动物信息吸收昆虫传粉,光照使鸡多下蛋

  b.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生物防治害虫,用不同声音诱捕和驱赶动物

  7稳定性①定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②种类两者往往是相反关系,但也有一致的如:北极冻原

  恢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③原因: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能力大小由生态系统的组分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和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但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自我调节能力限度的干扰会使生态系统崩溃

  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如:森林)

  抵抗力稳定性越弱恢复力稳定性越强(如:草原、北极冻原)

  ④应用:a.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b.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保证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十五、生态环境的保护:

  1、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而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近百年来呈“j”型;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人均耕地减少

  b、燃料需求增加

  c、多种物质、精神需求

  d、社会发展

  地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沉重压力.

  3、我国应对的措施:a、控制人口增长

  b、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

  c、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农业发展

  4、全球环境问题:a.全球气候变化b.水资源短缺c.臭氧层破坏d.酸雨

  e.土地荒漠化f.海洋污染g.生物多样性锐减

  5、生物多样性①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潜在价值目前不清楚

  ②多样性价值间接价值生态系统区别调节功能

  直接价值食用药用工业用旅游观赏科研文学艺术

  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

  的保护.

  易地保护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③保护措施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

  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关键)

  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

  6、可持续发展

  ①定义: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是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发展.

  ②措施:a.保护生物多样性

  b.保护环境和资源

  c.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和*衡.

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5

  1.人的成熟红细胞的特殊性:

  ①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

  ②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线粒体、核糖体等细胞器结构;

  ③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④葡萄糖在成熟的红细胞中通过糖酵解获得能量(两条途径:糖直接酵解途径emp和磷酸己糖旁路途径hmp)。

  2.蛙的红细胞增殖方式为无丝分裂。

  3.乳酸菌是细菌,全称叫乳酸杆菌。

  4.xy是同源染色体,但其大小不一样(y染色体短小得多),所携带的基因不完全相同(y染色体上基因少得多)。

  5.酵母菌是菌,但为真菌类,属于真核生物。

  6.一般的生化反应都需要酶的催化,可水的光解不需要酶,只是利用光能进行光解,这就是证明“并不是生物体内所有的反应都需要酶”的例子。

  7.人属于需氧型生物,人的体细胞主要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但红细胞却进行无氧呼吸。

  8.细胞分化一般不可逆,但是植物细胞很容易重新脱分化,然后再分化形成新的植株。

  9.高度分化的细胞一般不具备全能性,但卵细胞是个特例。

  10.细胞的分裂次数一般都很有限,但癌细胞又是一个特例。

  11.人体的酶发挥作用时,一般需要接近中性环境,但胃蛋白酶却需要酸性环境。

  12.矿质元素一般都是灰分元素,但n例外。

  13.双子叶植物的种子一般无胚乳,但蓖麻例外;单子叶植物的种子一般有胚乳,但兰科植物例外。

  14.植物一般都是自养型生物,但菟丝子、大花草、天麻等是典型的异养型植物。

  15.蜂类、蚁类中的雄性个体是由卵细胞单独发育而来的,只具有母方的遗传物质;雌性个体由*卵发育而来。

  16.一般营养物质被消化后,吸收主要是进入血液,但是甘油与脂肪酸则被主要被吸收进入淋巴液中。

  17.纤维素在人体中是不能消化的,但是它能促进肠的蠕动,有利于防止结肠癌,也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了,所以也称为“第七营养物质”。

  18.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为兼性厌氧型,有氧时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时进行无氧呼吸。

  19.高等植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一般是酒精,但是某些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的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如:马铃薯的块茎、甜菜的块根、玉米的胚等。

  20.化学元素“砷”是唯一可以使人致癌而不使其他动物致癌的致癌因子。

  21.体细胞的基因一般是成对存在的,但是,雄蜂和雄蚁就是孤雌生殖,只有卵细胞的染色体!

  22.体细胞的基因一般是成对存在的,植物中的香蕉是三倍体,进行无性生殖。

  23.红螺菌的代谢类型为兼性营养厌氧型。

  24.猪笼草的代谢类型为兼性营养需氧型。

  25.病毒是dna或rna病毒,但是朊病毒没有dna或rna,其遗传物质只是蛋白质(“朊”意即是蛋白质)。


高中生物伴性遗传知识要点归纳 (菁选3篇)(扩展5)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总结归纳 (菁选2篇)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总结归纳1

  1、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其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

  2、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本来就存在着与癌有关的基因: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

  3、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_氨基酸数—肽链数

  4、多肽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x氨基酸数—x水分子数18

  5 、核酸种类:dna和rna;基本组成元素:c、h、o、n、p

  6、dna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核糖核苷酸

  7、核苷酸的组成包括:1分子磷酸、1分子五碳糖、1分子含氮碱基。

  8、dna主要存在于中细胞核,含有的碱基为a、g、c、t;

  rna主要存在于中细胞质,含有的碱基为a、g、c、u;

  9、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直接能源物质是atp。

  10、葡萄糖、果糖、核糖属于单糖;

  蔗糖、麦芽糖、乳糖属于二糖;

  淀粉、纤维素、糖原属于多糖。

  11、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

  12、大量元素:c、h、o、n、p、s、k、ca、mg(9种)

  微量元素:fe、mn、b、zn、cu、mo(6种)

  基本元素:c、h、o、n(4种)

  最基本元素: c(1种)

  主要元素:c、h、o、n、p、s(6种)

  13、水在细胞中存在形式:自由水、结合水。

  14、细胞中含有最多的化合物:水。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总结归纳2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6.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第一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7.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8.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9.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0.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1.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12.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这些化合物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13.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14.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15.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6.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17.核糖体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18.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19.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0.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高中生物伴性遗传知识要点归纳 (菁选3篇)(扩展6)

——高中生物的知识要点 (菁选2篇)

高中生物的知识要点1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尿素是一种重要的农业氮肥,尿素并不能直接被农作物吸收。只有当土壤中的细菌将尿素分解成氨之后,才能被植物利用。土壤中的细菌之所以能分解尿素,是因为他们能合成脲酶。尿素最初是从人的尿液中发现的。

  筛选菌株:

  (1)实验室中微生物的筛选应用的原理

  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

  (2)选择性培养基

  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作选择培养基。

  (3)配制选择培养基的依据

  根据选择培养的菌种的生理代谢特点加入某种物质以达到选择的目的。例如,培养基中不加入有机物可以选择培养自养微生物;培养基中不加入氮元素,可以选择培养能固氮的微生物;加入高浓度的食盐可选择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统计菌落数目:

  (1)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有稀释涂布*板法和显微镜直接计数。

  (2)稀释涂布*板法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的原理。

  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细菌。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设置3~5个*板,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板进行计数,并取*均值。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因此,统计结果一般用菌落数而不是活菌数来表示。

  采用此方法的注意事项:

  1、一般选取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板进行计数

  2、为了防止菌落蔓延,影响计数,可在培养基中加入ttc

  3、本法仅限于形成菌落的微生物

  设置对照:设置对照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实验组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对照实验是指除了被测试的条件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作用是比照试验组,排除任何其他可能原因的干扰,证明确实是所测试的条件引起相应的结果。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包括实验方案,所需仪器、材料、用具和药品,具体的实施步骤以及时间安排等的综合考虑和安排。

  (1)土壤取样:同其他生物环境相比,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在富含有机质的土壤表层,有更多的微生物生长。从富含有机物、潮湿、ph≈7的土壤中取样。铲去表层土,在距地表约3~8cm的土壤层取样。

  (2)样品的稀释:样品的稀释程度将直接影响*板上生长的菌落数目。在实际操作中,通常选用一定稀释范围的样品液进行培养,以保证获得菌落数在30~300之间、适于计数的*板。

  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4 105 106

  测定放线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3 104 105

  测定真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2 103 104

  (3)微生物的培养与观察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往往需要不同的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细菌30~37℃,1~2天;放线菌25~28℃,5~7天;霉菌25~28℃,3~4天

  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菌落数目,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这样可以防止因培养时间不足而导致一楼菌落的数目。一般来说,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相同的培养基、唯独及培养时间),同种微生物表现出稳定的菌落特征。

高中生物的知识要点2

  实验一:低倍镜、高倍镜

  1、是低倍镜还是高倍镜的视野大,视野明亮?为什么?

  低倍镜的视野大,通过的光多,放大的"倍数小;高倍镜视野小,通过的光少,但放大的倍数高。

  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如果直接用高倍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对象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3、用转换器转过高倍镜后,转动粗准焦螺旋行不行?

  不行。用高倍镜观察,只需转动细准焦螺旋即可。转动粗准焦螺旋,容易压坏玻片。

  4、使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和要点是什么?

  (1)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

  (2)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并轻轻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楚材料为止。

  5、总结:四个比例关系

  a.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物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而目镜正好与之相反。

  b.物镜头放大倍数与玻片距离:倍数越大(镜头长)距离越近。

  c.放大倍数与视野亮度: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

  d.放大倍数与视野范围: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一、实验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 2o沉淀。

  葡萄糖 cu ( oh )2 葡萄糖酸 cu 2o↓(砖红色) h 2o,即cu ( oh ) 2被还原成cu 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淀粉遇碘变蓝色。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 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二、实验材料

  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

  三、实验注意事项

  1、可溶性糖的鉴定

  a.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甲液、乙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前才将甲、乙液等量混匀成斐林试剂;斐林试剂很不稳定,甲、乙液混合保存时,生成的cu ( oh ) 2在70~900c下分解成黑色cuo和水;

  b. 切勿将甲液、乙液分别加入苹果组织样液中进行检测。甲、乙液分别加入时可能会与组织样液发生反应,无cu ( oh ) 2生成。

  2、蛋白质的鉴定

  a. a液和b液也要分开配制,储存。鉴定时先加a液后加b液;先加naoh溶液,为cu2 与蛋白质反应提供一个碱性的环境。a、b液混装或同时加入,会导致cu2 变成cu ( oh ) 2沉淀,而失效。

  b、cuso4溶液不能多加;否则cuso4的蓝色会遮盖反应的真实颜色。

  c. 蛋清要先稀释;如果稀释不够,在实验中蛋清粘在试管壁,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后会粘固在试管内壁上,使反应不容易彻底,并且试管也不易洗干净。


高中生物伴性遗传知识要点归纳 (菁选3篇)(扩展7)

——高中生物考试知识要点总结 (菁选2篇)

高中生物考试知识要点总结1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一移二转三调”

  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 视野范围越小 视野越暗 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 每个细胞越大

  放大倍数越小 视野范围越大 视野越亮 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 每个细胞越小

  4、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х目镜的放大倍数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4=5

  6、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方成反比计算

  如: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视野中看见布满的细胞数为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20×,那么在视野中我们还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2)2=5

高中生物考试知识要点总结2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细胞里的物质结构基础生活,繁殖。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生物圈中存在着众多的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许多植物和动物是多细胞生物,他们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高中生物伴性遗传知识要点归纳 (菁选3篇)(扩展8)

——高中生物重要知识归纳 (菁选2篇)

高中生物重要知识归纳1

  实验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1.是低倍镜还是高倍镜的视野大,视野明亮?为什么?

  低倍镜的视野大,通过的光多,放大的倍数小;高倍镜视野小,通过的光少,但放大的倍数高。

  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如果直接用高倍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对象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3.用转换器转过高倍镜后,转动粗准焦螺旋行不行?

  不行。用高倍镜观察,只需转动细准焦螺旋即可。转动粗准焦螺旋,容易压坏玻片。

  4.使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和要点是什么?

  答:(1)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

  (2)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并轻轻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楚材料为止。

  5.总结:四个比例关系

  a.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物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而目镜正好与之相反。

  b.物镜头放大倍数与玻片距离:倍数越大(镜头长)距离越近。

  c.放大倍数与视野亮度: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

  d.放大倍数与视野范围: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

  实验二 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一、实验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 2o沉淀。

  葡萄糖 cu ( oh )2 葡萄糖酸 cu 2o↓(砖红色) h 2o,即cu ( oh ) 2被还原成cu 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淀粉遇碘变蓝色。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 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二、实验材料

  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

  三、实验注意事项

  1.可溶性糖的鉴定

  a.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甲液、乙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前才将甲、乙液等量混匀成斐林试剂;斐林试剂很不稳定,甲、乙液混合保存时,生成的cu ( oh ) 2在70~900c下分解成黑色cuo和水;

  b. 切勿将甲液、乙液分别加入苹果组织样液中进行检测。甲、乙液分别加入时可能会与组织样液发生反应,无cu ( oh ) 2生成。

  2.蛋白质的鉴定

  a. a液和b液也要分开配制,储存。鉴定时先加a液后加b液;先加naoh溶液,为cu2 与蛋白质反应提供一个碱性的"环境。a、b液混装或同时加入,会导致cu2 变成cu ( oh ) 2沉淀,而失效。

  b.cuso4溶液不能多加;否则cuso4的蓝色会遮盖反应的真实颜色。

  c. 蛋清要先稀释;如果稀释不够,在实验中蛋清粘在试管壁,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后会粘固在试管内壁上,使反应不容易彻底,并且试管也不易洗干净。

高中生物重要知识归纳2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一、核酸的分类

  细胞生物含两种核酸:dna和rna

  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

  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dna);一类是核糖核酸(rna)。

  二、核酸的结构

  1、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c h o n p)。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rna的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核酸初步水解成许多核苷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根据五碳糖的不同,可以将核苷酸分为脱氧核糖核苷酸(简称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

  2、dna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构成。rna由一条核糖核苷酸连构成。

  3、核酸中的相关计算:

  (1)若是在含有dna和rna的生物体中,则碱基种类为5种;核苷酸种类为8种。

  (2)dna的碱基种类为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种类为4种。

  (3)rna的碱基种类为4种;核糖核苷酸种类为4种。

  附表

类别

dna

rna

基本单位

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核糖核苷酸(4种)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鸟嘌呤核糖核苷酸

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胞嘧啶核糖核苷酸

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碱基

腺嘌呤(a)、鸟嘌呤(g、)

胞嘧啶(c)、胸腺嘧啶(t)

腺嘌呤(a)、 鸟嘌呤(g)

胞嘧啶(c)、尿嘧啶(u)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磷酸

  三、核酸的功能: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高中生物伴性遗传知识要点归纳 (菁选3篇)(扩展9)

——高中生物细胞器知识要点归纳 (菁选2篇)

高中生物细胞器知识要点归纳1

  一、线粒体

  线粒体是细胞中进行能量转换的细胞器。

  1、分布

  线粒体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细胞器,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体内寄生虫(如蛔虫、绦虫)中没有线粒体。具体地说,在需能量较多的细胞或部位线粒体分布得多、且较集中;如心肌细胞中线粒体的数量比骨胳肌多。

  2、结构

  线粒体是由两层单位膜构成的封闭的囊状结构,分为四部分:外膜、内膜、线粒体基质、膜间隙。内外膜不相连,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以增加内膜的表面积,有利于生化反应的进行。

  3、化学组成

  线粒体膜的化学成分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内膜蛋白质含量较高,种类较多;而外膜脂质含量较高。

  线粒体基质含有酶、环状dna、rna等。

  4、功能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有氧呼吸过程中,第二阶段——三羧酸循环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而第三阶段——氧化磷酸化则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因此,催化这两个阶段的酶分别存在于线粒体基质和内膜上。

  5、半自主性细胞器

  线粒体基质中含有少量双链环状dna分子和核糖体,可进行dna复制和合成部分蛋白质,即线粒体有一套自身的遗传系统。

  但线粒体中dna的复制受细胞核的控制,并且在线粒体中合成的蛋白质只占线粒体蛋白质总量的一小部分,即线粒体的遗传系统仍要依赖于细胞核。

  二、质体

  1、质体的分布

  质体是植物细胞的细胞器之一。植物细胞区别于动物细胞的最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它含有质体。质体外围由两层单位膜包被。

  2、质体的分类

  由于质体所含色素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白色体、有色体和叶绿体三种类型。

  (1)白色体

  白色体无色不含色素。主要存在于分生组织以及不见光的细胞中。

  (2)有色体

  质体中含有各种色素如类胡萝卜素等呈现一定的颜色而称为有色体。成熟的果实、花以及秋天落叶的颜色主要就是由于这些器官组织中含有各种有色体所致。例如,西红柿的红色来自一种含有特殊的类胡萝卜素和番茄红素的有色体。

  (3)叶绿体

  叶绿体是质体的一种,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①形态 高等植物中叶绿体一般为扁*的椭球状或球状,藻类中的叶绿体有带状、板状、杯状、星状等形态。

  ②结构 叶绿体是双层膜结构,分为外膜和内膜,但内膜未向内腔折叠。

  它的基本结构可分为四部分:外膜、内膜、基粒、叶绿体基质;其中基粒是由基粒片层结构即类囊体薄膜组成,有效地增加了叶绿体内的膜面积。另外,叶绿体外膜通透性较大,内膜则选择性强。

  ③化学组成 叶绿体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分子组成,此外在叶绿体基质中还有少量dna和rna,以及存在于类囊体膜上的色素分子。

  ④功能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类囊体膜是将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的场所,叶绿体基质是同化co2的场所。

  ⑤半自主性细胞器 叶绿体中的dna含量比线粒体显著多,其dna也呈双链环状。但叶绿体和线粒体一样,其生长与增殖都受细胞核和自身两套遗传系统控制,为半自主性细胞器。

  三、内质网

  内质网是交织分布在细胞质中的内膜管道系统。

  1、分布

  内质网的形态和数量依细胞种类和功能状态而异。一般而言,在动物细胞中如卵细胞、胚胎细胞、未分化的细胞、癌细胞等,内质网不发达。而分泌细胞,如胰腺泡上皮细胞、肝细胞和浆细胞等,其内质网发达;分泌活动旺盛时较多。

  2、形态

  内质网的基本形态为由膜围成的囊状、管状或小泡状的结构,互相连通成网。

  3、分类

  内质网根据不同的形态结构,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粗面型内质网,其结构特点是由扁*囊状结构组成,膜的外侧有核糖体附着。另一种是滑面型内质网,多由小管和小囊构成不规则的网状结构,膜表面光滑,无核糖体颗粒附着。

  4、功能

  粗面型内质网的功能主要与蛋白质的合成及输送有关。这些蛋白质主要包括:向细胞外分泌的蛋白、膜蛋白等。

  滑面型内质网的功能主要是参与脂质合成。如合成磷脂、固醇、脂肪等。另外,还参与糖类的合成。如合成纤维素等。

  滑面型内质网和粗面型内质网是相通的,而且内质网膜内通核膜(外膜),外连细胞膜,形成了一个内外联通的膜系统,故物质可通过内质网腔运输。

  四、核糖体

  核糖体普遍存在于所有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成熟的红细胞等极个别的高度分化的细胞内没有核糖体。

  1、形态

  核糖体无膜结构,呈球形,由大、小两个亚单位组成。其成分主要由多种蛋白质和rrna组成。

  2、分类

  核糖体可以游离于细胞质中,称为游离核糖体,也可附着在内质网膜表面,称为附着核糖体。

  3、功能

  核糖体的主要功能是按照mrna的指令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但附着在内质网膜上的核糖体与游离核糖体所合成的蛋白质种类不同,附着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包括细胞外分泌蛋白、膜蛋白等,而游离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则分布在细胞质中。

  五、高尔基体

  1、分布

  高尔基体是一种在动植物细胞中都存在的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但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

  2、形态

  在电镜下可见高尔基体是由滑面膜围成的扁*囊状和小泡结构组成。

  3、功能

  其功能与细胞内某些物质的加工包装有关。但在植物细胞中能合成和分泌纤维素,将纤维素分泌到原生质体外形在细胞壁,所以在教材上讲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高尔基体是细胞分泌物的最后加工和包装的场所。在分泌旺盛的细胞如唾液腺细胞、胰腺细胞等中,高尔基体特别发达,数目也特别多。

  六、中心体

  1、分布

  中心体只存在于低等植物和动物细胞中,在种子植物和某些原生动物细胞中没有。

  2、形态结构

  中心体是一种非膜结构的细胞器,中心体是由微管构成的,由排列成圆筒状的9束三体微管组成。通常一个细胞中有两个中心粒,彼此成直角排列,位于邻近核膜的细胞质中,接近细胞的中心,因此得名。

  3、功能

  中心体与细胞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有关,决定细胞分裂的方向。

  七、液泡

  1、分布

  主要分布在植物细胞中,但在某些原生动物中的食物泡和伸缩泡可看做液泡的一种形式。

  2、形态结构

  液泡是细胞内充满细胞液的结构,周围被称为液泡膜的一层单位膜所包围。

  3、化学组成

  植物液泡中含有水、无机盐、糖类、氨基酸、生物碱、有机酸和花青素等。值得一提的是,植物的颜色除绿色外,其它大部分颜色都是由液泡中的色素来决定的,如花青素。花青素的颜色随ph值的变化而变化,其变色规律与石蕊试剂相同。

  4、功能

  液泡内的液体称为细胞液,具高渗性质。因此,植物液泡的主要功能是保持细胞的形态和参与调节水分的吸收的.排出。

高中生物细胞器知识要点归纳2

  1、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染色体数目变异。

  2、多倍体育种:

  a、成因: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在染色体已经复制后,由于外界条件的剧变,使细胞分裂停止,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成倍增加。(当细胞有丝分裂进行到后期时破坏纺锤体,细胞就可以不经过末期而返回间期,从而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加倍。)

  b、特点:营养物质的含量高;但发育延迟,结实率低。

  c、人工诱导多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常用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秋水仙素的作用---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实例:三倍体无籽西瓜(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得到四倍体西瓜;用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得到三倍体的西瓜种子。三倍体西瓜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八倍体小黑麦。

  3、单倍体育种:

  形成原因:由生殖细胞不经过*作用直接发育而成。

  例如,蜜蜂中的雄蜂是单倍体动物;玉米的花粉粒直接发育的植株是单倍体植物。

  特点:生长发育弱,高度不孕。单倍体在育种工作上的应用常用方法:花药离体培养法。

  意义:大大缩短育种年龄。单倍体的优点是:大大缩短育种年限,速度快,单倍体植株染色体人工加倍后,即为纯合二倍体,后代不再分离,很快成为稳定的新品种,所培育的种子为绝对纯种。

  4、一般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

  如果某个体由本物种的配子不经*直接发育而成,则不管它有多少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

  5、生物育种的方法总结如下:

  ①诱变育种:用物理或化学的因素处理生物,诱导基因突变,提高突变频率,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品种。实例---青霉素高产菌株的培育。

  ②杂交育种:利用生物杂交产生的基因重组,使两个亲本的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培育出所需要的优良品种。实例---用高杆抗锈病的小麦和矮杆不抗锈病的小麦杂交,培育出矮杆抗锈病的新类型。

  ③单倍体育种:利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再经人工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迅速获得纯合体。单倍体育种可大大缩短育种年限。

  ④多倍体育种:用人工方法获得多倍体植物,再利用其变异来选育新品种的方法。(通常使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从而获得多倍体植物。)实例---三倍体无籽西瓜和八倍体小黑麦的培育(6n普通小麦与2n黑麦杂交得4n后代,再经秋水仙素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至8n,这就是8倍体小黑麦)。


高中生物伴性遗传知识要点归纳 (菁选3篇)(扩展10)

——高中生物的重要知识归纳 (菁选2篇)

高中生物的重要知识归纳1

  1、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其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

  2、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本来就存在着与癌有关的基因: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

  3、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_氨基酸数—肽链数

  4、多肽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x氨基酸数—x水分子数18

  5 、核酸种类:dna和rna;基本组成元素:c、h、o、n、p

  6、dna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核糖核苷酸

  7、核苷酸的组成包括:1分子磷酸、1分子五碳糖、1分子含氮碱基。

  8、dna主要存在于中细胞核,含有的碱基为a、g、c、t;

  rna主要存在于中细胞质,含有的碱基为a、g、c、u;

  9、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直接能源物质是atp。

  10、葡萄糖、果糖、核糖属于单糖;

  蔗糖、麦芽糖、乳糖属于二糖;

  淀粉、纤维素、糖原属于多糖。

  11、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

  12、大量元素:c、h、o、n、p、s、k、ca、mg(9种)

  微量元素:fe、mn、b、zn、cu、mo(6种)

  基本元素:c、h、o、n(4种)

  最基本元素: c(1种)

  主要元素:c、h、o、n、p、s(6种)

  13、水在细胞中存在形式:自由水、结合水。

  14、细胞中含有最多的化合物:水。

  15、血红蛋白中的无机盐是:fe2 ,叶绿素中的无机盐是:mg2

  16、被多数学者接受的细胞膜模型叫流动镶嵌模型

  17、细胞膜的成分:蛋白质、脂质和少量糖类。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18、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高中生物的重要知识归纳2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9.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

  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

  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重要作用。

  1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16.活细胞中的各种代谢活动,都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关系。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17.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8.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9.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0.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21.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

  22.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23.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5.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网站地图